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新房

上上城-西山人家

8.3 / 10分
现房在售 经济适用房 豪华住宅 改善好房 小户型
扫码拨号

朔州市朔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5-05-27 15:46:25
楼盘网

 第一章“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和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率先发展”和建设“最宜居、最宜发展”的“两宜”城市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实力城区、魅力城区、和谐城区”的奋斗目标,抓住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这条主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团结依靠带领全区人民,面对“三鹿”奶粉事件、煤炭资源整合、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等不利因素,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全区经济和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势头强劲、三农工作成绩喜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民生质量显著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事业亮点频现,全面实现了“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
一、“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我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各项计划指标全面完成。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5亿元,年均增长42.6%;财政总收入完成15.3亿元,年均增长25.7%;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38亿元,年均增长3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43亿元,年均增长7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亿元,年均增长29.1%;工业增加值62亿元,年均增长4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30元,年均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96元,年均增长15.1%;国民经济呈现出历史以来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
1、农业生产和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区不断夯实农业基础,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区农业产业条件明显改善、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建成和开工:
西山森林公园,恢河治理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水利水保工程,“五个全覆盖”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工程和户用沼气项目,林家口富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后寨村设施蔬菜示范园区、野狐涧设施蔬菜示范园区、金土地农牧公司,油坊头菜市场,大运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冷链物流保鲜项目,蔬菜大棚等设施农业项目,养殖园区项目,农村医疗、计生服务体系项目,农机服务体系、农技服务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在粮食生产上, 2006年跨入全国200个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后,粮食生产连续五年稳定在4亿斤以上,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5.37亿斤,比2005年增长26.3%。
在蔬菜生产上,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2万亩,总产量达到6.1亿斤,设施蔬菜面积发展1.66万亩,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3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2个,全区蔬菜总收入达到3.1亿元,纯收入达到2.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2%和118%。
在畜牧业发展上,建设人畜分离小区52个,全区大牲畜饲养量达到11.45万头,羊51.2万只,分别比2005年增长4.65%和8.62%,其中奶牛存栏3.59万头,比2005年增长42.86%,全区畜牧业总收入达到10.73亿元,纯收入达到4.9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4.91%和63.17%。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十一五期间,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48万亩,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保护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逐步向无公害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标准化水平逐步提升,使我区农业生产成为历史上发展较快、效益的时期之一。
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我区强势推进农村 “五个全覆盖”工程,提高了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区“五个全覆盖”已累计完成投资6.7亿元,完成工程总量的近90%。工程实施以来共为271个村通了1523公里的水泥路,299个村实现了广播电视全覆盖,对24所学校、12695万平方米校舍进行了安全改造,完成了45个空白村的卫生室建设任务和44个村、2.88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
“十一五”期间我区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全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达到108个,完成农村公路通达工程80公里,通畅工程552公里,发展沼气用户3300户,生物质炉用户200户,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培训达2.6万人次,发展农民经纪人1000人,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220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5个,发展连锁农家店和新农村便民店308家,开设区粮油配送中心1家,放心粮油店10家,组织实施了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活动,活跃了农村市场。涌现出一大批新农村建设典型,全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2、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十一五”期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转型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①煤炭主导产业稳定发展,引进中煤、同煤、省煤运三大集团,对煤炭资源进行了整合、重组,将全区原来的21座煤矿整合重组为9座,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750万吨提高到1500万吨,9座煤矿同时建设了洗选和煤站,特别是东坡煤矿建设了皮带输送系统;一批万吨列煤炭发运站建成投产:东方长宏1000万吨/年发运站、袁树林发运站、山煤发运站等,使煤炭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②电力、电网建设进一步发展,新建格瑞特2×13.5万千瓦矸石发电厂投产运营,大唐利民风力发电项目已开工建设,新建了张蔡庄50万伏变电站、刘家口11万伏变电站、辛庄22万伏变电站。
③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商贸、家政服务、宾馆餐饮、文化娱乐、信息咨询以及加油站、加气站、运输业等公共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服务业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建成和开工:
豪德贸易广场、居然之家、居然金地、北京现代汽车4S店、上海大众宏志4S店、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德威装饰城等张辽路商贸服务业一条街;
祝家庄生态园大酒店、东易大酒店、西易大酒店;
永信批发市场、玉百批发市场;
开发南路商贸街;
建设南路工矿配件和建材一条街;
市府东街建材一条街;
南垣街农机、日用品批发、货运商业街;
南环路木材、砖瓦建材市场。
④着力推进转型发展,在其他非煤电建设项目上有了长足发展。
建设了富甲工业园区:建成了引黄PCCP制管厂,西沙河煤机厂、诚信锅炉厂、晋能硅铝合金厂,在建的大唐风机维修检修中心、碳素厂迁建等项目;
杨涧年产6000万块矸石标砖,曹沙会年产6000万块页岩烧结砖以及陡沟、魏家窑、梁坡等3个年产8000万块煤矸石烧结砖。晶鑫、润臻、万通源、神康、绿洲等5个粉煤灰制砖项目;
浙江金圆2×4000t/d干法水泥熟料7.5MW余热发电项目,山水新生代4500t/d干法水泥熟料7.5MW余热发电项目,胜源、晋源水泥生产项目,五岳8万吨特种水泥等;
一批冶金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红金龙化工、鼎鑫源硅锰合金、晋源特种合金公司年产10万吨特种合金、新时代铁合金、鑫利达电石厂等9家合金、电石生产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又纷纷停产;
燕京啤酒、绿源粮油、山老汉等食品加工项目,繁盛煤机、西沙河煤机等设备制造项目等调产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使我区的煤电、服务业、建材、冶金、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3、城市和市容市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区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实现大跨越发展。城市建设按照“南移西拓,拉大框架,增强辐射,提升品位”的建设思路,全面铺开了五条西延、二条南延、七条贯通城市道路工程,实现了城市“南移西拓,拉大框架”的建设目标,全区城市建成区范围由15平方公里扩展为30平方公里;通过实施农村村村通工程、南环路、西环路、西山生态路建设工程,全区城市道路和农村道路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了高品位的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了街心广场7处、公园植物园烈士陵园五处;全面铺开了老城和城市改造工程,特别是老城改造项目荣获“2009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大影响力工程”, 城市改造拆迁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完成回迁建设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五大安居工程建设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建设各类商住小区建设面积达230万平方米;同时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城市马路市场和城市“牛皮癣”得到根治,清扫保洁面积扩大到130万平方米,垃圾清运率达100%,城市环卫机械清扫率达70%,加强了城市照明设施配置与维护,更新路灯7900盏,亮灯率达到100%。
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建成和开工:
①交通:
五条西延:南垣街西延、鄯阳街西延、古北街西延、市府街西延、民福街西延;
两条南延:建设南路南延、开发南路南延;
七条贯通:北新街贯通改造、南垣街贯通、怡东怡西路贯通、建设北路贯通、恢河北岸环湖大道贯通、站北路贯通;
农村村村通工程、南环路、西环路、西山生态路。
②城市建设:
七个广场:火车站迎宾广场、电力广场、马邑文化广场、崇福广场、阳光广场、美联广场、建设广场;
五个游园:恢河公园、金沙植物园、古城墙公园、塞北烈士陵园、医院小游园;
老城拆迁和改造工程、马邑花园小区、名园小区、金鹏世界公馆、上地家园、幸福家园、金沙园小区、怡北小区、东关“城中村”改造工程、四中周边改造工程、纸板厂周边改造工程、贺家河村东改造工程、城西片区改造工程、小村“城中村”改造工程、神电友谊路改造工程;
五大安居工程:怡家园经济适用住房、迎宾苑棚户区改造、东苑廉租住房、公积金廉租住房家和苑小区、城西棚户区(家和苑)拆迁安置小区;
金沙集中供热工程、城市给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城市绿化亮化改造工程。
4、人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区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斐然,按照建设“两宜”城市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本着“把绿色留在朔州,把清风送往北京,当好首都绿色屏障”的原则,以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为龙头,重点建设西山绿化工程,治理面积达3.6万亩;恢河综合治理四期工程基本完成,占地2500多亩的金沙植物园即将竣工。铺开了国家、省市区20多项生态绿化工程,全区生态治理面积达13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45%,人均绿地面积达10.9平方米,朔城区正在以山清水秀塞外绿洲的面貌展现给人们。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节能降耗的总体目标。我区高耗能行业主要有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2010年五大高耗能行业占地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7.57个百分点,全区共有11户企业列入市“双百企业”,这些企业的节能量占全区节能量的60%--70%。在市区两级的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和各企业的积极努力下,淘汰了产能落后的小水泥、小白灰,新建了利用余热发电的金圆水泥项目和中煤格瑞特矸石发电厂相继投产,对占地大、能耗多、污染重的棚户区拆迁改造,大力发展利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等,全部完成了节能目标。2010年我区万元GDP综合能耗1.91吨标煤,较2005年的2.605吨标煤下降27%,年均下降6.12%,5年节能量85万吨标煤,完成了“十一五”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以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为龙头的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迅速发展,建设了煤矸石发电项目、煤矸石制砖项目、粉煤灰制砖项目、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项目等,初步形成了东坡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神头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业园区。正在走向发展煤、气、电、化、热、材六大产业集群循环经济。
5、人民生活质量发生了深刻变化
“十一五”期间,我区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做了大量工作,城乡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民生质量大幅提升。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保障面进一步拓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区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7万人,征缴各类保费近0.72亿元,各类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达2.62亿元。全区有12164户35788名农村特困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农村65岁以上老人生活补贴22193名,农村“五保”对象等均实现了应保尽保,城市4600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农村13600名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新建了区劳动力市场。全区累计解决了162个村10.95万人2.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累计搬迁1069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扶助,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较好的维护。
教育、卫生、计生、文化、环保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在教育方面,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教育水平,新建、改扩建了区七中和一中敬德校区,三中、四中、一小、二小、四小、五小、六小等17所城乡中小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3所,城乡免除了义务阶段教育学杂费,对寄宿生实施“一蛋或一奶”营养补助,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完成,为学校高标准配置了体育器材、射影仪器影像图书。通过公平、公正、择优的考试招聘了617名研究生和优秀大学生充实了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卫生、计生事业不断发展,新建了一、二医院住院楼,投资450万元完成了2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各村建起了村卫生室,完成了达标建设任务,全区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疾病治疗和预防进一步提高。计生取得新成效,加强了对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新建了区计生服务楼、福善庄计生服务站、窑子头计生服务站等计生服务设施项目。
科技、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蓬勃发展,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常年坚持参与各类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小区广场的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新建的广场、游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深受市民欢迎;新建的文体 活动中心,为文体工作者和文体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和活动场所。在档案工作方面,档案馆藏的11.8万卷(册)档案资料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区域和领域的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区委政府设立了综治矛调中心,健全和完善了社会矛盾调处网络,进一步规范了信访秩序,加大了警务设施设备配置,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行政公共设施进行了改扩建,有效改善了行政执法能力和办公环境:公安技侦大楼、交警大队指挥中心、人民法院审判大楼、检察院技侦大楼、监所迁建、财政审计业务楼、武装部迁建、国税局办税大厅、区会议中心、修缮改造了政府办公楼、乡镇办公条件得到普遍改善。
第二节 “十一五”期间存在的问题和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是在保持社会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三个发展”、市委建设“两宜”城市部署,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定信心、顽强拼搏、与时俱进、率先发展取得的。
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以煤炭生产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结构特点明显,占全区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煤炭转化率不高,特别是煤化工产业空白,煤炭产业链没有做长,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潜力很大;②农业生产环境脆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困难,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显露;③产业结构没有形成多元化格局,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少;④产业化水平低,除煤电产业外包括农业在内的其他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效应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⑤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程度低,农民工进城就业和生活的空间小,制约城市化进程;⑥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财政紧张的局面仍然制约财政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十一五”期间是我区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面对挑战我们紧紧抓住了这一黄金发展期,成为历史上的发展时期。回顾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三个发展”、市委建设“两宜”城市的精神,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②全区上下,始终团结在区委区政府的周围,形成了和谐稳定、团结奋发、顽强拼搏、与时俱进、率先发展的局面;③发展思路清晰正确,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强,目标明确,切合实际,实事求是;④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大招商招大商,特别是煤炭、电力、商业、建材等知名大集团落户我区,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⑤以西山生态建设为龙头,着力打造宜居城区,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明显改善;⑥关注民生,教育、卫生、交通、文化、体育、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实现了“五个全覆盖”,城市实现了改造、扩展、升级,人民安居乐业;⑦城市建设以“南移西拓,拉大框架”为突破,通过改造旧城、拆迁安置、建设保障性住房、商住开发,实现了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从总体上看发展环境已经逐步好转,世界经济将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利影响,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从国内看,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将不断巩固提高,市场信心不断增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这些既有影响我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也孕育着很多发展良机。
首先,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市场需求特别是能源需求必将渐趋旺盛,为煤电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给煤炭资源丰富、以煤电为主导产业的区域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省委省政府提出“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的发展思路,既是发展的世界潮流和时代潮流,更是我区走出粗放、高耗、单一、扩张发展模式的机遇期,有利于打破我区以煤电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和过度依赖煤炭产能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由单一的煤电传统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发展环境。
第三,国家批准建设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全面推进先行先试,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重要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朔城区是以煤电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经济大区,实验区的设立对实现我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四,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新基地、新优势、新朔州,四化一体东部新区的战略,为推动我区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五,我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过建市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不懈努力,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发展环境更优化、人居环境更优化,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要我们正确判断形势发展,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勇于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就一定能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经济和社会的更大发展。
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在机遇面前仍然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困难和挑战:一是“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增收难,实现以工补农的条件有限;二是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推进城乡一体化存在人口、经济、技术、社会化等准备不足的困难,制约城市化进程;三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型经济突出,产业链没有得到很好延伸,经济技术准备不足;四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不足;五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心城市功能不完善,缺乏现代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项目研发储备体系、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有限。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把握转型综改实验区、建设四化一体东部新区重大发展机遇,围绕打造新基地、拓展新优势、建设新朔州的战略决策,突出两大任务(经济建设、主城区建设),推进四个升级(产业转型、城市功能、社会管理、人文素质),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解放思想,跨越赶超,努力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城,把我区打造成全省转型发展的示范区、跨越发展的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为顺利实现我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翻番的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紧紧围绕“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重点,加快推行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发展观。
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化。
推动煤电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突出发展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振兴冶金业和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 建设粮食大县,形成十大产业集群。
建好东坡煤电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滋润煤化工园区、富甲工业园区、神头粉煤灰综合利用园区、神头水泥建材工业园区、中煤马营堡煤炭工业园区、同煤梵王寺工业园区、西山生态园区八大园区。
抓住农民增收的关键,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新农村建设、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和城市拓展为契机,统筹城乡发展,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在主城区建设上实现大跨越。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发展,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第三节  主要目标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我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增长方面: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7.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万元,年均增长1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38亿元,年均增长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27.2%;
财政总收入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22.4%;
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8亿元,年均增长17.9%;
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23.8%;
粮食总产量达到6.5亿斤以上。
——社会发展方面:
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控制在6‰以内;
城镇化率达到68%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控制2.8%以内;
幼儿教育普及率达到99%,确保100%的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
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3.8%;
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4%;
每千人拥有医生4.5人,病床4.1张;
人均绿地占有面积达到12.8平方米以上;
市区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达到1.48平方米以上;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年均下降10%,期末下降35%;
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资源环境方面:
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0万亩左右;
林草覆盖率达到50%;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0%;
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80%;
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6.5%,期末下降30%。
——人民生活方面: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元,年均增长14.8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年均增长21.7%;
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45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
人口期望寿命76岁。
第三章 城镇化空间布局体系
第一节 城镇化发展现状

全区辖2镇、9乡、4个街道办事处,301个自然村,总人口50.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2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8%。
3个街道办事处地处城中和城郊:
一是南城街道办事处,辖4个自然村,12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7万人,非农业人口3.7万人,占总人口78.7%,土地面积620公顷。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16亿元。
二是北城街道办事处,辖2个自然村,1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5万人,非农业人口6万人,占总人口92.3%,土地面积400公顷。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32亿元。
三是北旺庄街道办事处,辖23个自然村,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8.5万人,非农业人口4.7万人,占总人口55.3%,土地面积1.02万公顷。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72亿元。
神头街道办事处,地处电力产业聚集区,辖3个自然村,总人口2.4万人,非农业人口1.9万人,占总人口79.2%,土地面积1660公顷。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7亿元
神头镇地处电力产业聚集区周边,辖30个自然村,总人口3.4万人,非农业人口0.13万人,占总人口3.8%,土地面积5.4万公顷。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8亿元
下团堡乡地处西部山坡区,辖31个自然村,总人口2.76万人,非农业人口0.31万人,占总人口9.1%,土地面积1.56万公顷。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5亿元
小平易地处北部山坡区,辖18个自然村,总人口2.59万人,非农业人口0.33万人,占总人口12.7%,土地面积1.06万公顷。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89亿元
其它沙塄河乡、窑子头乡、张蔡庄乡、贾庄乡、福善庄乡、南榆林乡、滋润乡、利民镇8个乡镇基本为纯农业人口乡镇。
第二节 区域功能

1、核心区:
南城街道办事处、北城街道办事处、北旺庄街道办事处3个街道办事处,地处城中和城郊,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具有核心区域功能。
2、电力、建材产业聚集区:
神头街道办事处和神头镇,为电力、建材产业聚集区。
3、西北部产煤区:
地处西北部的下团堡乡、小平易乡地处西北部山坡区,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产煤大乡,为西北部主要产煤区。
4、风力发电产业区:
利民镇、张蔡庄乡地处西部山区,具有丰富的风力资源,为风力发电产业区域。大唐新能源朔州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朔城利民风电场位于利民镇境内,总装机容量为300MW,总投资30亿元;山西福光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牛家岭风电场位于朔城区张蔡庄乡境内,总装机容量为50MW,总投资5亿元。
5、朔西朔南煤田区:
沙塄河乡、窑子头乡、张蔡庄乡地处西南部山坡区,已探明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朔西煤田区域。“十二五”期间将建设中煤马营堡煤炭工业园区、同煤梵王寺工业园区。
沙塄河乡地处南部平川和部分坡区,已探明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朔南煤田区域。
6、煤化工园区:
滋润乡地处东部平川区、市区下风向,周边空旷、地势平坦、多为中轻度盐碱滩。国际电力集团和上海惠生集团40亿立方煤转气、天脊140万吨硝基复合肥等煤化工项目,初步选址滋润乡陈庄村附近,形成占地2万亩的煤化工产业园区,年转化原煤3000万吨、年产值1000亿元、税金100亿元,高科技、现代化、特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
第三节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及产业结构

从上述我区区位、地形地貌、历史沿革、资源环境状况等特点来看,我区的城镇化基础薄弱、规模小,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人口质量不高,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城街道办事处、北城街道办事处、北旺庄街道办事处3个街道办事处。神头街道办事处距中心城市十多公里,从人口比例来看,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基本是电力产业圈。
“十二五”期间,我区城镇空间布局体系确定为:“12381”空间布局体系,即“一心、两区、三圈、八园、一线”。
“一心”是以南城、北城、北旺庄3个街道办事处形成的城市核心,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服务业经济发展的集聚区,主城市的承载区。
“两区”是以下团堡、小平易乡周边形成的西北部煤炭经济区,形成1500万吨的产能;以沙塄河、窑子头、张蔡庄乡周边形成的西南部煤电化循环经济经济区,形成3000万吨的产能。
“三圈”是以神头街道办事处形成的火电产业圈,形成340万千瓦的产能;以利民镇形成的风电产业圈, 形成25万千瓦的产能;以神头镇周边形成的建材产业圈, 形成600万吨的产能。
“八园”:①以下团堡乡刘家口村周边形成的,以东坡煤矿为龙头的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②以北旺庄街道办事处东富院村周边形成的富甲工业园区;③以滋润乡陈庄村周边形成的未来煤化工产业园区,国际电力集团和上海惠生集团40亿立方煤转气、天脊140万吨硝基复合肥等煤化工项目,形成占地2万亩的煤化工产业园区,年转化原煤3000万吨、年产值1000亿元、税金100亿元的高科技、现代化、特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④以团堡乡、张蔡庄乡周边形成的西山生态园区;⑤神头镇水磨头、东邵庄村周边形成的粉煤灰综合利用园区,在盐碱滩上生产出GDP;⑥以神头水泥建材形成的工业园区;⑦以中煤马营堡形成的煤炭工业园区;⑧以同煤梵王寺形成的工业园区等八大园区。
“一线”是煤炭运输线,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依托我区境内纵横交错的公路、铁路网络,建好煤炭运销系统,特别是万吨大列煤站的建设,“十二五”期末达到3000万吨的发运能力,近期要建好歇马关—神西全长10公里的运煤通道。
按照“十二五”末,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7.6%的目标。根据我区推动煤电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以煤为基突出发展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三次产业结构占GDP的比例调整为6.7:51.1:42.2,其中一产为30亿元,二产为230亿元,三产为190亿元。
第四节 发展战略

根据建设“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发展战略,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两种模式推进。
“城乡一体化”模式——实施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一体化。
以南城街道办事处、北城街道办事处、北旺庄街道办事处3个街道办事处形成的城市核心。要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步伐,使我们的家园变的更加美好;要逐步拉大城市框架,通过拓展外延容纳日益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消费需求和城市升级需求。努力建设魅力城市,在艺术性、文化性、休闲性、娱乐性、交流性(现代的交通、现代的物流、现代的信息传递)、生态性等方面要有突出展现。
“城乡统筹”模式——对农业人口多、人均GDP水平低、二元结构突出、较长时期不具备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的地区,可按照“城乡统筹”模式,有选择地、分领域、分阶段有序推进。大力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一心、两区、三圈、八园、一线”区域要率先发展;统筹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互动。城市的人到农村去发展经济、休闲度假,农村的人进城置产、就业。
第四章  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

“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继续强化科技支撑,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抓住农民增收的关键,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互补,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整体腾飞、率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
第一节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要加快推进土地的合理流转,调整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结构,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向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巩固和做大做强玉米、马铃薯、油料、小杂粮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及生产基地建设。继续加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好国家各种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十二五”期间,要围绕粮食生产,抓好增产项目的实施:一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项目,到2015年完成口粮田建设7.4万亩;二是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和玉米丰产方工程,到2015年实施完成10万亩;三是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重点培训100名农技人员,建设30个农技实验示范基地,培训3000个农技推广示范户;四是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综合治理盐碱地5万亩,无公害产地认证达到50万亩,无公害产品认证达到40个以上;五是抓好新品种推广和新技术推广,到2015年玉米高产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0万亩,优种率达到100%。
第二节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三化”建设,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园区化“三化”建设,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实现传统种植业特色化
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实现传统种植特色化。抓紧培育如一半村的香瓜、裕民村的大葱、东小寨的蔬菜制种、利民的胡油等品牌。完成对“朔州洋葱”、“富强无籽西瓜”、“一半村香瓜”等产品的商标注册。要广泛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重点实施优种工程、植保工程、节水工程,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创造更多的特色,推进并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拓展农民工的就业门路。
2、培育十大特色基地,实现设施农业产业化
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抓好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在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饲草、肉奶蛋等方面,发展规模龙头企业、产业园区。
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农民的创新精神,以增效、增收为目的,全面推进蔬菜产业上档升级,把我区建设成为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基地。
发挥区域优势,培育十大特色基地:一是全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4.5万亩,发展日光节能温室1.5万亩,移动大棚2.5万亩;二是沿大运路万亩大葱基地;三是朔广路西侧3万亩西瓜基地;四是城郊20平方公里的2万亩细菜基地;五是朔神大道西侧的万亩大白菜基地;六是窑子头的万亩洋葱基地;七是贾庄的菜豆基地;八是沙塄河的青椒育苗基地;九是福善庄的优种繁育基地;十是小平易、神头的夏山药基地。
到2015年,稳定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实现农民收入4亿元。
建成百亩设施蔬菜示范园区50处,完成5万亩绿色蔬菜基地认定,完成对青椒、西瓜、番茄、洋葱、南瓜5个种类的绿色认证,培训无公害生产科技示范户3000户,培训绿色产品生产科技示范户5000户。
3、加强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规模养殖园区化
坚持生态和畜牧协调发展,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畜牧业由数量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转化,推动饲草饲料基地、规模健康养殖、良种繁育、畜产品安全、服务体系、市场信息、龙头企业发展和技术推广工程建设。
一是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等生态建设工程的有利条件,扩大饲草种植,同时在奶牛重点养殖地区鼓励农民增加青贮玉米地种植,到2015年可利用人工草地面积达到40万亩。
二是规模健康养殖园区化。园区化是规模养殖的发展方向,要继续新建各类规模健康养殖小区,逐步增加入园率。到“十二五”期未,标准化人畜分离小区达到210个,规模养殖场达到200个,全区大畜饲养量达到15万头,其中奶牛存栏达到6万头、羊发展到70万只、猪20万头、鸡30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万吨、4万吨和20万吨,全区规模养殖率达到65%以上。畜牧业产值15亿元,畜牧业纯收入7.2亿元。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商品率达80%以上。
三是良种繁育工程。(1)奶牛良种冻精推广工程,每年推广冻精6万枚,改良配种3万头;(2)肉用绵羊改良工程,每年改良5万只,生产杂交肉羔羊10万只;(3)草种基地建设工程,建成3000亩优质苜蓿、沙打旺、冰草等种子基地。
四是畜产品安全工程。加强防疫检疫体系建设,加强饲料监测,增强服务功能,建设兽药监测和畜产品检疫监测鉴定中心;
五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继续建设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强化区乡村三级防疫体系,确保全区养殖业规模健康发展。
六是市场信息工程。建设4个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完善畜牧信息网建设;
七是龙头企业发展工程。抓好草、料、肉、乳龙头企业建设,培育旺发、健壮草加工厂,达到年加工牧草10万吨。培育丰泽园、宏发等肉类加工龙头企业达到年加工肉牛5万头,羊20万只。起动玉容乳业并引进国内知名乳品企业,年加工鲜奶70万吨。扶持壮大森华饲料公司,年产各类饲料5万吨。
八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实施养殖小区沼气建设工程,在10个500头规模奶牛养殖小区建设1000m3的沼气池;在20个300头规模奶牛养殖小区建设500m3的沼气池;在5个1000头规模养猪场建设1000m3的沼气池;到2015年,全区畜禽类粪尿治理率达到60%。
第三节  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市场,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快递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巩固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再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完善推进油坊头集交易、信息、贮藏、加工、包装为一体的批发大市场,大运路果蔬批发市场、新荣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升级改造和社区标准化菜市场的建设,推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逐步成规模、上档次,再因地发展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批发市场,争取“农业部定点蔬菜批发市场”。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到“十二五”期末,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达到30个、示范户2000户,社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个,农民经纪人发展到1500人,实现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五章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二五”期间,要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取得大突破。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扭转我区支柱产业单一的局面。
根据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走好煤炭转化的路子,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煤炭转化率30%的奋斗目标,努力提高煤炭转化率。一是突出发展煤化工产业,壮大煤电产业。要通过煤炭资源的转化,产业链延伸,向资源转化率要效益;二是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推动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变,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产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在推动煤电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突出发展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潜力产业,振兴冶金和装备制造业,着力推进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转变。走好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节 大力推进煤电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1、壮大煤炭支柱产业
朔城区是煤炭资源大区,境内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195亿吨,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全省的十分之一,发展煤炭产业具有先天的自然优势,潜在产能巨大,仍然是我区的支柱产业、潜力产业、希望产业。
煤矿经兼并重组后,保留现有矿井9座,设计生产能力由原来的750万吨/年提升为1500万吨/年,要加快完成现有保留矿井的升级改造、达产达效。
要继续抓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工作,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稳步推进大基地建设,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充分发挥煤炭产业支柱地位。
进一步加大煤矿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建设一批具有一流水平的自动化、智能化、本质安全的大型矿井。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紧完善安全监控、矿井产量监控和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煤矿远程视频监控、煤矿安全监管与决策“五大系统”,保证安全监控系统按期升级达标,产量监控系统正常运行,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如实现省、市、区、矿四级联网。同时,按照建、管、用并重的原则,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做到人员配备到位、培训到位,持证上岗,确保“五大系统”正常发挥作用。
(1)现有保留9座矿井生产能力逐步发展到生产能力4000万吨/年。
中煤东坡煤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年;山西中煤杨涧煤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山西中煤西沙河煤业有限公司生产和洗选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山西中煤担水沟煤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大同煤矿集团峪沟煤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大同煤矿集团葫芦堂煤业有限公司生产和洗选能力达到300万吨/年;大同煤矿集团恒宝源煤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达到210万吨/年,洗选煤300万吨/年;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石碣峪煤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年;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下窑煤业有限公司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
(2)“十二五”期间,建设麻家梁煤矿、丰裕煤矿、马营堡煤矿、梵王寺煤矿,新增产能4500万吨/年。
(3)扩大煤炭洗选、发运能力,抓紧刘家口、扬涧、锡金园、葫芦堂、东方长宏等五个年洗选2200万吨的洗煤厂建设。建设歇马关—神西全长10公里的运煤通道,确保东方长宏、袁树林、马邑、吉庄四大煤站年发运量大2000万吨以上,继续建设万吨列发运站,实现年发运3000万吨的目标。
(4)全区煤矿单井生产规模均达到210万吨/年以上。
(5)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6)所有煤炭企业主要污染源治理达到国家标准,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5%,矿井水复用率达到90%以上。
(7)煤炭矿井资源回收率达到55%,原煤洗选加工率达到80%。
(8)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人以下。
2、加快发展电力工业
“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抓好火电和煤矸石发电项目建设,计划淘汰落后产能18.2万千瓦,新建朔州热电工程,容量为两台200MW热电联供机组,争取“十二五”末总装机容量达400万千瓦时。
3、加强电网建设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求,“十二五”期间,要做好三大电网建设工程:
一是新建110KV输变电工程项目6个,建设变电容量为320MVA,110KV线路长度49km,投资规模为12700万元。包括麻家梁二期工程、前寨变电站升压改造工程、城东变电站二电源工程、刘家口“二期”工程、永安庄工程、神头开闭站改扩建工程。
二是新建35KV输变电工程项目6个,建设变电容量为25MVA,35KV线路长度45KM,投资规模为2020万元。包括利民输变电工程,店坪、李家窑、大夫庄、沙塄河变电站改造工程,朔福线改造工程。
三是建设中低压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新建10KV线路40公里,改造线路500公里。新建低压线路30公里,新建配变电241座,改造用电户12000户。
第二节  突出发展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

1、突出发展煤化工产业
我区煤炭资源储量高、产能高、财政贡献高、转化率低,“三高一低”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特点明显。突出发展煤化工产业,提高煤炭资源转化率,是我区“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实现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朔城区发展煤化工业产业,具有优良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承载力:一是有丰富的低价煤;二是有滋润、福善庄几万亩的盐碱滩未利用地;三是有丰富的地下、地上水资源,特别是引黄北干的建成,为发展用水量大的煤化工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二五”期间,要努力建成煤化工产业园区。要在做好引进国际电力集团与上海惠生集团40亿立方/年煤转气项目,天脊140万吨硝基复合肥等煤化工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建成占地2万亩的煤化工产业园区,形成年转化原煤3000万吨、年产值1000亿元、税金100亿元的高科技、现代化、特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
2、突出发展新能源产业
“十二五”期间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发利用新型能源,要依托我区地理和环境优势,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和再生能源。以风力发电建设为主,发展光伏发电、秸杆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大唐利民3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和福光张蔡庄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建设。
3、突出发展新材料产业
要大力开发利用新材料,要依托我区新型材料资源优势,着力开发节能环保新材料和高技术产品,重点积极推进墙体材料革新,逐步限制粘土砖,大力发展粉煤灰制砖和矸石制砖,以及其它新型材料。
第三节  振兴冶金业和装备制造业

要积极推动我区冶金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在冶金产业发展上,要依托我区的能源优势,发展关联度较高的电石、铁合金、铝硅合金、铝硅合金制品、硅锰合金、铬铁、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高载能上游、下游产品。到“十二五”末,铝硅合金、铝硅合金制品、硅猛合金的产量达到30万吨,电石、铁合金7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15万吨。
在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面,积极推进诚信锅炉年产500蒸吨新型节能锅炉项目达产达效,积极推进中煤120万条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60万吨电解熔铸和30万吨铝制品加工项目,巩固壮大亚麻、啤酒、炭素、造纸等制造产业,以及大唐风力发电机组装项目的达产达效。
围绕煤炭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大力发展煤炭装备制造业,改变目前煤机制造企业规模小、品种少、科技含量低的局面,建设好以繁盛昇煤机为中心的煤机装备制造业基地,西沙河工矿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年产800部(台)液压支架项目。
第六章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发展
第一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十二五”期间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全面推进我区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建设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发展循环型农业,以延伸煤电产业链为突破口发展循环型工业,以建设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机电维修业为突破口发展循环型服务业,以推进新农村建设、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为突破口建设循环型城镇,以倡导绿色消费和资源再利用为突破口建设循环型社会。
在发展循环型工业方面:
——要积极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产业链上的衍生产品附加值,创造经济效益。
——推进生产清洁化、园区生态化、产品特色化,实现工业体系由资源型向资源效益型、资源生态型转变。
——以优化升级为方向,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创优发展环境为保证,围绕“提升、再造、引进、转型、跨越”的发展思路,发展园区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技术体系。
——重点发展以煤为基的循环经济,重点建设以东坡煤矿为龙头的煤电化循环经济园区;努力推进山西国际电力与上海惠生集团建设的煤基清洁循环化工园区项目,在煤化工园区的带动下,形成煤、电、热、气、化、材六大煤基循环经济产业。
——重点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一是以润臻、晶鑫、万通源、绿洲、神康等粉煤灰制砖项目为龙头,形成年产8亿块标砖的煤矸石、粉煤灰制砖产业群,取缔粘土烧结砖;二是建设好神头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占地6000亩,基础设施投资2.8亿元,引进6大类20多个项目,总投资50多亿元,年消化粉煤灰300万吨;三是建设平朔煤炭公司投资的20万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项目、国能神州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四是浙江金圆、山水新时代两大水泥生产项目,年消化粉煤灰100万吨。到“十二五”末,年粉煤灰综合利用达到500万吨。
——积极推进发电厂脱硫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以润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脱硫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带动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向产业化发展。
——要有效提高煤炭、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的综合产能,逐步提高资源产出率,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完成现有保留矿井的升级改造,提高煤炭产能和产业集中度、集约化经营水平;引进开发石料生产、熟石灰生产、电石、水泥等石灰岩开发利用产业项目,建设好浙江金圆2×4000t/d干法水泥熟料7.5MW余热发电项目,山水新生代4500t/d干法水泥熟料7.5MW余热发电项目,胜源、晋源水泥生产项目,豪杰日产精制砂300万立方米精制砂项目等项目。
在发展循环型农业方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广奶牛养殖示范园区和无公害蔬菜绿色生产基础,探索引进生物工程开发生产及深加工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实施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
在建设循环型城镇方面,要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服务。
在建设循环型社会方面,要推进建设生态城区,优化城镇功能分区,加快污染企业外迁,抓好“三废”处理和循环利用,大力促进绿色消费,倡导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业、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要积极推广节能照明、节能采暖新技术,要推广和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提高建筑保温率、采暖传热系数、减少室内能耗损失。
要淘汰高污染高耗油运输车辆和大力发展公交客运,加强对公交线路和站点的规划,扶持公交客运的发展,鼓励燃油出租汽车改造为燃气、电动汽车。
进一步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加强了对大型商场、酒店电梯用电监管,开展办公用电节能教育。
根据城市发展增加垃圾清运车、清扫车、分类垃圾筒等,建设垃圾中转站、坑式垃圾箱、垃圾焚烧厂,全区垃圾清运达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100%。
按照“保护地下水、开发地表水、鼓励使用污水坑口水、研究利用雨水微咸水”的原则,在取水审批、用水计划管理过程中,始终严守三条“红线”,加强水资源总量控制。加快恢河综合治理,建设公路集雨工程,实施污水矿坑水回用项目,不断改善水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二节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模式,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我区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突出节能降耗、节能减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等。加快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强化技术人才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依靠技术创新和引进,吸收,推广使用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在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广泛引进、吸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引进、培育环保、低碳技术方面的人才,鼓励、引导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形成强有力的低碳经济技术支持体系。
二是要积极推进低碳城市和低碳农业建设,建设低碳城市,要全面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积极倡导低碳生产,要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和产品,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普及应用粉煤灰建筑材料,要扶持、鼓励开发利用生物清洁能源,扩大沼气秸杆发电、风能发电、太阳能利用,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通过发展有机肥和生物技术,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
三是要坚持不懈推进碳汇生态林业发展。森林等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发展碳汇林业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绿化,而且是减缓温室效应和二氧化碳排放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增加碳汇效益,减少环境容量经济发展制约的有效渠道。我区要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战略方针,持续开展大规模的全民造林活动,推进全区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节  加快发展品牌经济

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拥有商标特别是高知名度商标的数量,是其综合竞争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朔城区拥有注册商标78件,其中著名商标4件,平均183户市场主体拥有一件注册商标,远低于全市平均93户和全省33户拥有1件注册商标的水平。“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实施商标兴区战略,力争全区注册商标达400件以上,驰名商标实现零的突破,著名商标达30件以上。
  一、积极培育工业制造业商标。以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潜力产业产品为重点,发挥朔城区矿产开发、化工生产、新型建材以及装备制造业日渐掘起、实力相对雄厚的优势,积极培育矿产品、建材、化工产品和工业制造业商标品牌。形成具有较强国内外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商品商标,使之尽快适应“循环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商标。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目标,积极引导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类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注册和使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扶持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服务商标。支持和鼓励商贸流通、餐饮、物流、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树立品牌意识,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北方风情和朔城区特色的服务业知名商标。
  四、做强朔城区人文商标和旅游商标。指导注册“朔县大秧歌”等人文商标和“崇福寺”、“神头泉”、“神头三大王”、“三山一河一海一源”(儿女山、黑驼山、紫荆山、恢河、神海湿地、桑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商标,不断扩展我区的文化内涵,增强市场影响力。
五、积极培育出口商品商标。鼓励和推动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商标注册,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争创出口商品知名商标。
第四节 大力发展服务业

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区发展服务业有着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区立足区位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面,也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更是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力,把区位优势转变为优势产业的现实选择。
在“十二五”期间,我区要紧紧抓住各种机遇,充分发挥“城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千方百计做活“城”字这篇大文章,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加快提升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现代服务、公共服务四大领域的服务水平,逐步形成“高增长、强带动、广就业”的新型服务业体系,使服务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①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城市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领域;②医疗、教育、社会培训、文化旅游、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③金融服务领域;④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城建环保、土地整理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⑤商品批发零售、现代物流领域。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发展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加大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在土地、贷款、税收及政府引导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条件,积极鼓励大型连锁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配送中心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推进传统批发经营形式创新,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
豪德光彩贸易广场要加强管理,提高软、硬件建设力度,逐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并逐步将经营范围扩展到市外、省外,并积极推进豪德二期和豪德加工园建设。
积极争取沃尔玛超市、上海红星美凯龙、台湾大润发零售商业等大项目落地开工,推进居然、豪德和中煤平朔三大物流园区建设,打造晋西北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完善豪德光彩贸易广场仓储中心、大运商贸物流城、兴业商贸园、恒基商贸市场、商城,德威装饰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
逐步推开信息平台、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沟通南北、覆盖晋陕蒙三角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晋北地区现代物流经济发展。
二是要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抓住国家建设高等交通网络,实施“通达通畅”工程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区的区位优势,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升级改造,积极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健康发展。重点实施“环线贯通”工程,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努力实现全区公路的网络化、等级化,力争使全区县公路达一级、乡公路达二级、村公路达三级。在运输场所建设方面做到一乡一站。结合老城拆迁改造,着手筹建一个二级客运站,市内停车场。
三是巩固拓展传统服务业,要建设高档的写字楼、五星级酒店、休闲娱乐服务设施等,要鼓励发展租赁、典当行业、金融服务业等。在恢河沿岸建设高档的文化娱乐、水上游乐中心和会展中心;在鄯阳西街、怡家苑西侧建设高标准五星级酒店;在金沙植物园建设高标准、上档次的生态餐厅和大型游乐设施,使传统服务业向中高档发展、向外延扩展,实现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
四是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策划、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五是大力发展家政服务,托老托幼、生活护理等社区服务业。
到“十二五”末:(1)服务业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年平均增幅达到20%左右;(2)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的比重大幅提升,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规模逐步壮大,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规模和档次力争跨越式的提高;(3)以市场建设为抓手,使现代物流、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成为我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接待替代产业;(4)全区各类商业网点力争达到20000多处,各类各级市场100多个,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服务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五节  加快旅游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旅游业发展方面,要按照“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打造品牌”的方针,着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入挖掘我区文化旅游资源,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使全区旅游产业有较大发展。
坚持用文化产业嫁接旅游业,不断推进文化搭台、旅游唱戏,逐步把以“关城堡寨”为代表的马邑军事文化,以“三山一河一海一源”(儿女山、黑驼山、紫荆山、恢河、神海湿地、桑源)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平朔神电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明,以西山革命老区为依托的红色旅游等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并与云岗石窟、应县木塔、浑源悬空寺、雁北关、五台山、芦芽山等景区形成联动,全力打造富有塞外特色的旅游品牌。
完善塞北人民革命纪念馆配套工程建设,加快两城(老城、马邑老城)、“三山一河一海一源”开发。在建设朔州古城墙公园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崇福寺、峙峪古人类遗址等古迹的保护开发,完成文庙、鄂国公庙的重建工作,修复老城南门,促成投资亿元的神头生态旅游风景区项目落地。
依托恢河、七里河两河水系、神头泉域,树立城市景观水系的理念,搞好水系开发和泉域湿地开发利用,发展西山生态旅游、神头湿地生态旅游;依托利民风力发电项目,形成利民风电生态旅游景观。
要以打通旅游线路、治理周边环境为突破口,推进我区古文化、古文明和现代文明、生态环境的大融合、资源大整合,发展旅游产业。
第六节  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是一个区域、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全力以赴、不遗余力抓的一项重要工作。招商引资决定发展,哪个地方招商引资工作做的好,大项目引进的多,经济就发展的快。
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引进了中煤、同煤、省煤运、豪德集团、居然之家、浙江金圆、山东水泥、引黄PCCP制管等20多个项目,对推动和加快我区的发展显现了举足轻重的效果。
“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大力整治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要积极帮助投资者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供完善周到的服务,让国内外客商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实现互利双羸。
要创新招商引资方法,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要把招商引资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要特别注重引进煤化工、新能源、高新技术项目、服务业项目。
要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完善招商引资机制、促进机制和配套措施,通过各途径、渠道,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招商引资,推动全区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天脊集团140万吨硝基复合肥项目建设;争取引进山西国际电力集团与上海惠生集团投资500亿元,建设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转气项目;引进中煤120万条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60万吨电解熔铸和30万吨铝制品加工项目;沃尔玛超市,上海红星美凯龙、台湾大润发零售商业等大项目落地开工。
第七章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第一节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鲜明特点合理前提条件是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十二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建制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通广播电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改造提升村卫生室,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五个全覆盖”任务。继续推进村庄的“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不断改变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建立健全以煤补农,以企帮村的长效机制,鼓励煤炭等企业以多种方式支持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启动实施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引导、组织村民推广农村节能炕,改善村民取暖条件,规划改造老村、建设新村,完善乡村服务功能,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到2015年,全区新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制村庄100个,生物质能炉用户5000户,每年农技培训达1万人,每年转移劳动力5000人。
第二节  加快推进主城区建设

城市功能、品位和对经济要素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进程。围绕市委创建园林城市和现代工业新城的总体部署,拓展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提升中心区、建设生态区的基本思路,继续实施“南移、西拓、中改(老城改造)”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度推进,拓展城市空间,提供发展平台,突出现代性、通达性、安全性,增强吸纳力、承载力、辐射力。
要丰富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水平,坚持发展要有大理念、规划要有大手笔、建设要有大运作、管理要有大氛围的城建理念,切实从完善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入手,继续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工业化需要城镇化来承载,现代化需要城镇化来表现。朔城区作为朔州市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市的主城区,也是全市的窗口和形象。主城区建设,要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在主城区建设上实现大跨越。
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努力让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力争建设廉租住房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5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500多万平方米。
在加快住房建设的同时,围绕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打造精品小区,提升城市品味。要建好10大城市建设项目。①老城拆迁改建项目,②西街东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③西街西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④金沙植物园项目,⑤西花园改造项目,⑥南关片区改扩建项目,⑦东关片区改扩建项目,⑧北关片区改扩建项目,⑨小村片区改扩建项目,⑩恢河南改扩建项目。总建设规模654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万亩,规划占地6540亩,总投资170亿元。
城市道路建设项目14个:市府街西延、古北街东西延、西关街东西延长、南垣街西延、州南街西延、开发路南延、马邑路南延、南关路南延、州南街东延、建设路南北延、怡家苑东路、怡家苑西路、站前北路、金沙东路等工程。以道路建设不断拉大城市框架,为主城区集聚膨胀提供载体。
打通城市南入口,建设恢河1号公铁立交桥,南延开发路;拓展张辽路和恢河2号大桥,成为城市的主出口。同时完成市府街、古北街西延、建设南路打通、紫金街东延、富甲园区大道改造等14条城市道路建设,形成八纵十五横城市路网结构,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南文化新区、城西商贸新区建设。
城市建成区范围将达到60平方公里。加上暂住人口30万,到“十二五”末,城市人口达到50万以上,60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基础设施全部完善配套,初具中等城市规模。
第三节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营造最宜居、最宜发展的硬环境,做到环境脏、乱、差彻底整治,违法建筑坚决拆除,市容环境根本改善,市区形象整洁靓丽。
通过经营城市,促进人口集聚、功能完善,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
加快基础建设,完善城市功能。要按照道路修到哪里,小区建到哪里,基础设施同时也要配套到哪里的思路,加快城市供热、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市区建成两个垃圾处理厂,三到五个供热站,集中供热率和供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水、电、通讯全覆盖,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供热普及率和供气普及率的推进,不仅可以改善大家的居住环境,同时,对改善大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打造城南老城文脉工程、西山生态公园、恢河公园、金沙植物园等地标建筑,提升城市品位。
第四节  提升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在继续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刺激生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政策引导下,原辅材料、工业品及日用品、农产品及旅客运输需求持续旺盛,交通运输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运输质量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是大势所趋。“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投入,完善全区的交通网络体系,提高道路的质量,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便捷性、可靠性、可持续性”,朝着“快捷、舒适、便利”的现代运输方向发展。
重点公路建设:新广武---阳方口煤运通道工程45公里;平鲁歇马关洪涛山大忻县煤运公路10公里;建设市区---机场连接线20公里;化庄---大莲花旅游公路20公里;神头峪沟治砂厂二级公路建设5.6公里,共计100.6公里。
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以县公路达一级、乡公路达二级、村公路达三级为目标,完成农村公路改造工程321条1316.682公里,其中县公路8条176公里,乡公路97条674.9公里,村公路215条459.052公里,专用公路一条6.73公里,全面提升农村公路技术等级。
公路管养: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全覆盖”。抓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GBM工程、安保工程及水毁抢修恢复工作,维修改造农村公路危桥41座1868.7延米,完成GBM工程200公里。
运输管理:继续实施“村村通”班车工程,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运班车“全覆盖”。新建乡镇客运站11座,组建敬德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建成南城、北城、西城三个货运站,培育货运市场,强力推进物流业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公路运输力争年增长20%-30%,年客运辆达到460万人人次,旅游周转量达到2680万人公里,公路运输货运量达到12500万吨,货物周转量达到462460万吨公里。
第八章 加强生态建设,构建城乡生态化环境

第一节  以西山生态治理工程为重点,实施蓝天碧水工程

按照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精神,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理念,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发展的生态难题。要继续加大造林绿化、水系治理和环境整治力度,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在建设绿色屏障上下功夫,在打造蓝天碧水上求突破,使绿色成为城市的主色调,健康成为市民的新要求,洁净成为城市的主旋律。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坚持城乡生态化战略,继续推进西山生态治理工程、金沙植物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桑干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要继续加大西山生态治理力度,在巩固已有治理成果的基础上,高标准完成四期工程建设,高标准建成5万亩苗木种植基地,完成引水上西山工程,完成金沙植物园和恢河水系治理工程,实施洪涛山系和紫金山生态治理,建成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40公里的绿色屏障,全区生态总治理面积达到15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50%,成为朔州市沿洪涛山系建设150公里、300万亩绿色长廊的一颗璀璨明珠,成为全省一流的生态景观园区,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旅游健身、亲近自然的良好环境。
要建立健全林业建设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充分调动群众营林造林积极性,加快绿化荒山荒坡。
完善“以煤补林”制度,强化生态补偿,逐步提高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用于造林绿化的比例。加强森林抚育、保护和管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走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山上治本,身边增绿和生态富民同步推进,努力建成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比较完备的国土体系。
到2015年新增人工荒山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退耕还林8万亩,农田林网2.5万亩,育苗7500亩,四旁植树500万株,生态500人,公路及通道绿化、矿区绿化6.12万亩,新农村绿化美化100万株,干果经济林面积1.5万亩,实现森林覆盖率36%的目标。
第二节  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十二五”期间,要解决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工作,建设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
优先解决当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洪涝干旱威胁等突出问题,统筹国民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关系,以节水、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统一管理与合理配置为重点,充分挖掘本地区水资源潜力,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
——抓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特别是以引黄工程为重点的引水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等,建设工业供水站,工园业区引水工程。
——抓好水资源的节约保护,着重解决新出现的9.1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进入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新增水地2万亩,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4万亩,年节水600万立方米。
——抓好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平方公里,实施封育保护面积65平方公里。
——抓好防洪减灾,加大恢河治理力度,提高小北岔沟的泄洪能力,使城市防洪标准由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增加城市供水量500万立方米,城市居民饮水达标率达到100%;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继续推进恢河治理工程,巩固完善前三期工程治理成果,形成水面900多亩,新增绿化面积500多亩,成为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全力推进四期工程的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治理任务,实现打造蓝天碧水、建设宜居家园的治理目标。
第三节  合理规划开发利用土地,为跨越发展提供保障

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主题,实现翻番发展的奋斗目标。对土地、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高新的要求,土地、矿产资源的瓶颈制约、政策滞后与保障能力提高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
围绕6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建设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超前思维、抢抓机遇、抢先登滩,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破解各种难题,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
一是从土地利用规划上寻求发展空间,解决项目落地时受规划制约的问题。
二是积极争取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每年城市建设用地报批1000亩、力争1500亩,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建设需要。
三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重点向园区倾斜,向国家产业政策鼓励、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倾斜。
四是争取开启集体建设用地置换机制,最大限度为工业发展提供建设用地。
五是积极争取重新修订已批的《朔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使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区内向主城区建设倾斜。
六是主动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城市建设用地寻找新的出路。
七是推动存量土地挖潜,向“城中村”要地。
八是确保土地占补平衡指标略有盈余,每年开发耕地3000—4000亩,从源头上确保跨越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九是积极引导鼓励利用闲置土地、村内空闲地、废弃地和荒山、荒坡地等未利用地,积极推行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
十是严厉打击非法滥用、滥占土地行为。
第四节 围绕“净化山西”加强环境保护
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十二五”期间,要围绕“净化山西”的宏伟蓝图,围绕“让城乡群众有一个清洁的环境”的目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通过创新监管机制,严格环境执法,优化城市环境功能和产业布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发展,实现排污总量进一步削减和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目标,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1、环境目标
到2015年,全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得到明显改善,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下降7—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35%以上。矿山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区生态功能趋于良好,农村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控制,全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明显提高。
——2015年环境质量:
(1)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50天以上;
(2)恢河监控断面水质达IV类水体标准;
(3)建成区环境噪音达标区覆盖率大于95%,城市区域环境噪音小于55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音值小于70分贝;
(4)放射性水平仍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
(5)电磁辐射环境质量处于达标状态。
——主要污染总量控制指标:
(1)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下降7—8%;
(2)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9000吨以下,化学需氧量控制在2000吨以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下降35%;
(3)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严格控制在国家、省、市下达的总量指标以内。
——污染防治指标:
(1)全区城市污水处理率大于95%,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70%以上;
(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
(3)全区危险物废物和医疗垃圾得到集中安全处置,废放射源送贮处置率100%。
——生态和农村环境指标:
(1)水土流失治理度大于85%,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大于80%;
(2)全区生态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
(3)创建2个环境优美乡镇,4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0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4)农村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
2、总量控制,减排达标
按照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我区和全省一样,污染物减排目标为化学需氧量13.2%,二氧化硫14%,年均减排分别是2.6%和2.8%。要减少现有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源的排放量,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的排放量。
一是加大淘汰现有高排放落后生产能力。要关闭瑜源玉米淀粉厂、嘉利淀粉厂,关停狮头水泥集团11万吨/年水泥生产线,搬迁炭素厂,逐步关停距市区较近的小型铁路发煤站和公路发煤站。
二是提升现有工业企业污染减排能力。目前我区大部分工业企业还有减排空间,使用目前国内的减排措施还可减排污染物20—30%,可冲减上级给我区下达的减排任务。例如矿井水处理,煤矿热风炉改造,水泥厂高炉改造和增设高效布袋收尘器,14KW以上工业锅炉和供热锅炉安装脱硫装置等。
3、源头治理,清洁生产
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我区作为市辖区,要严格控制新建和扩建水泥、化工、电解铝、钢铁、碳素、电厂、冶金等生产项目。要优先发展低排放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第三产业项目,如粉煤灰综合利用、煤炭深加工、机械制造、旅游开发、电子产品、环保产品等。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清洁发展。
加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力度,按照“气化山西”的指导思想,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扩大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范围。“十二五”末使用率要达到90%。鼓励新建住宅小区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相对减少天然气民用使用量比例,把天然气供应指标用于工业项目使用,避免今后出现工业与民用互相争气源的矛盾。
随着旧城和城中村拆迁改造的不断推进,彻底解决城中村和旧城平房区、土小燃煤锅炉的面源污染问题。对暂时不能拆迁改造的城中村可试行由政府适当补贴一点的办法推广使用生物炭和型煤,大幅度降低城市的原煤散烧量。
建设、市容市貌等城市管理部门要配合环保部门,加强对建筑工地、垃圾转运车辆的扬尘污染监管。对建筑工地要强制使用绿网覆盖和围挡,对拆除场地要采取边拆除边喷水的措施,对垃圾转运车辆要强制要求苫盖,有效减少扬尘污染。
要加强水环境保护,水环境治理是我区环境质量改善的又一个重点。我区境内的小溪小泉几乎全部断流,流经我区的恢河、七里河、元子河其水量呈季节性变化,三条河流汇合在桑干河时,其断面水质均有超标现象。特别是恢河流经城南时接纳了半个市区的城市生活污水,虽经河道自净和沉淀,但出境断面水质仍然超标。要加大沿河企业的废水达标治理力度,全面改善我区水环境质量。建设城南污水处理厂刻不容缓。
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农村环境保护在我区是薄弱环节。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城乡生态化”的建设需要,应该尽快启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要在新村、城郊村、统一建设的新村片区和集体经济较好的村试行集中供热,对一般的村庄逐步推广秸杆气化、沼气以及秸杆炭,减少煤炭的使用量。力争“十二五”末秸杆利用率达到20%。对农村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集中、乡运输联片集中填埋的办法。经费可采取政府补一点、单位企业捐一点、社会筹一点、统筹经费挤一点的办法解决。逐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第九章  强化民本、民富和民生意识,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统筹城乡发展,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公共基础设施为着力点,破解难题,为民办事。围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收入水平、健康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等 “四个水平”,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和谐发展。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改革,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继续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公正,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提高师资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办好学前幼儿教育。新建金沙园、站东、南邢家河、开发南路、张辽路幼儿园各1所;新建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15所。同时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幼儿园,使城区幼儿教育普及率达到99%以上。
——巩固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城镇基础教育方面,新建金沙园小学一所,新建金沙园中学一所,改建五小、逸夫、八小、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实现中小学分区管理。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新建南邢家河寄宿制中学一所,扩建照什八庄等十一所寄宿制小学,改建、加固、维修兴安、三泉湾寄宿制学校,扩建利民寄宿制学校。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规划优质高中,多形式扩大优质高中资源,积极发展综合高中,促进普教与职教的融通,实现多元化办学,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扩大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失业人员技术培训,建立集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职业教育新体制。“十二五”期间新建朔城区职教中心1所,容纳学生2000人。
——发展特教事业。新建朔城区特教中心一所。
第二节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在保障和提高人民的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能力方面,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确保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新的运行机制基本建立;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提供,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不断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便民惠民措施普遍得到推广。
积极履行政府公共卫生职能,在全区基本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我区卫生事业建成城乡协调发展、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设施先进、技术优良、管理科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卫生事业,使人民群众享有与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的优质、便捷、低耗、高效的卫生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努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使全区居民的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十二五”末,全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万以下,每千人拥有床位4.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拥有执业医师1.55人,护士1人。
——构建新型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建成以区级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城镇形成以区级综合医院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前哨的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建立与综合医院规范的双向转诊制度,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到医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居民提供优质、低廉、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与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建立资源配置合理、反应快速灵敏、运转协调高效、保障严密有力的新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全国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加强疫情报告信息的分析利用;健全各级卫生应急指挥机构,完善各项应急预案。
——重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完善监督机制,开展绩效评价,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制度,做好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室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卫生资源调配工作,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质量与效率;做好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建立综合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机制,定期派驻医生到卫生院开展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探索建设乡镇卫生院与区级医院医疗设备远程联网,利用区级医院人才资源优势,解决乡镇卫生院有设备、无人才的困境,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中心卫生院每年派出到区级以上医院进修不少于3人,一般乡镇卫生院不少于2人,乡镇卫生院至少1人,逐步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卫生防病工作的开展;完成乡镇卫生监督站的建设,完善以食品、药品和医疗市场的监管,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力争建设“食品药品检验所”。
——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建成功能比较完备、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可靠的卫生信息化体系。
——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建朔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站、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卫生防疫站、改扩建中医医院等,使我区的基础卫生设施进一步完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使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不断增进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命安全。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出生率控制在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养老事业。积极实施计划生育“三大工程”:推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生殖道感染干预、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继续建立和完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加强信息化应用步伐,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第三节  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区要紧紧围绕劳动保障“全覆盖、低失业、高和谐”的总体奋斗目标,全力实施创业就业工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将劳动保障事业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和农村养老保险,扩大非公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覆盖面。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念,健全劳动保障体系,完善基金征缴方式,加大基金监管力度,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保险的参保覆盖面,确保各种保险金按时定额发放。
全面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深化就业体制改革,促进机制创新;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新型城乡劳动保障制度相协调的就业新机制,加强人才技能培养,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让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并享有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方面:全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促进0.5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0.1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开展创业培训1000人,农民工培训1.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3万人。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非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力争拖欠工资现象明显减少;劳动监察执法,劳动争议仲裁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
——社会保障方面:实现社会保障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数达到32900人,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万人;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实现应收尽收,基金积累更加充足。在城乡居民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优抚安置、大病医疗救助等方面,建立起科学合理、运作有效的保障机制。强化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的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全区人民的社会保障待遇得到进一步提高。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会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争取申报成功新农保试点区,努力做好启动和推进工作。到“十二五”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①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医疗求助制度,加快区、乡镇(街道办)、村(社区)三级救助网络建设,推进救助主体从以政府为主到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变。继续扩大和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②结合新农保推进,积极实施城镇非就业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③大力推进非公经济单位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④统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机衔接;⑤完善社会保险跨地区、跨身份转移接续;⑥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实行先保后征,确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⑦尽快建设全国联网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使参保人员持有“全国社会保障卡”即“一卡通”。
第四节  推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

“十二五”期间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的发展。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高新技术成果引进推广力度,要建立健全各级科技机构,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增加科技投入,为科技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要立足我区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重大课题,在新能源、新材料、高产节能、煤炭清洁生产和加工、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特色优质农产品 、生态环保等事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加大高新技术成果引进推广力度,充分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加强农村技术人才培训,强化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实验基地,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继续实施科技兴区战略,申报并完成8-12个科技项目,建成3个示范园区,努力使科技成果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第五节  积极推进文化、体育、
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依托我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文化资源,加强文物、文化遗产和民间基本保护,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继续引申文化体制改革,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文化城市。
围绕崇福广场,完成博物馆、鄂国公庙、广场画卷等展陈工程;积极推进朔州古城明城墙、古城墙公园、文昌阁、旧县衙古建筑群等文化遗产的恢复重建。
建设体育馆和城市展馆等标志性工程,有效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活跃城乡居民文化体育生活。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建设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各乡镇办事处建设高标准文化站,80%以上行政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实现村村有“农家书屋”;把图书馆建成二级图书馆,文化馆建成三级文化馆;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体育中心;实现全区人均体育场馆面积4.8m2,体育人口达到50%,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充分发挥各级宣传、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起到教育人民群众、凝聚民主、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广播电视工作,大力发展无线传输工作,力争全区范围内有线数字信号达不到的地方通过无线覆盖的方式,解决群众看高清电视,听高清质量广播的问题。
——继续推进依法治区方略,积极推进“六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维护广大工人、妇女儿童和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抓好审计、财政税收、物价、民兵民政、民族宗教等工作,全面发展档案、史志、气象、地震等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加快构建和谐朔城建设进程。
——加大文明创建力度。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不断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努力营造科学健康、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社会充满活力,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形象。
第六节 “保障民生,构建和谐”加强民政工作

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切实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充分发挥“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基础作用。
——加强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心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老年公寓、15个乡镇综合服务中心、12个社区日照中心、32个社区服务站、19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民政基础设施,着力建成全省一流的社会救助网络。
——保障民生,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在“动态管理、分类施保”的基础上,加快城乡低保规范化步伐;提高城乡患大病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比例,规范救助程序,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加快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区乡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救济工作制度、灾害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救灾救济和灾害应急能力;认真落实五保供养政策,提高五保集中供养水平,扎实做好五保给养工作。
——维护稳定,努力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认真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提高优待标准,及时额兑现义务兵家属优待金;认真落实安置政策,突出抓好城镇退役士兵退役安置工作,提高自谋职业补偿标准,鼓励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积极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增强其就业能力;认真落实军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努力提升军休服务管理水平。
第七节  完善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职能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要针对社区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弱点,以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进一步整合社区规模,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推进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在经济建设、城市管理、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建设,推进“十进社区”工作,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力争5年内使全区100%的社区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办公和公益性的服务用房,使100%的社区有不低于150平方米的办公和公益性服务用房,居委会办公用房总体布局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100平方米,多功能活动室100平方米,居委办、党建办、警务室、图书阅览室,便民超市各20平方米。
——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发展社区服务项目70个,建立社区服务网点100个,使社区更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个,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40个,建立40个社会图书室;使90%以上的社区有居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90%以上的社区达到绿化美化的要求;积极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社区治安,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
——坚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居民自治。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
——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持社区建设,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互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县区”。
第八节  积极推进“平安城区”建设

维护社会治安稳定,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预警应急机制、防灾减灾责任制等各项具体措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积极维护社会的稳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珍惜生命”的理念,强化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抓好矛盾调处工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完善社情民意表达,利益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正确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有效地处理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统一战线建设,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严打整治行动,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恶势力团伙犯罪、经济领域犯罪、法轮功及其他邪教组织的严厉和惩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确立“安全第一”意识,实现安全发展。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牢固树立“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理念,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持之以恒地抓好安全生产。重点加强煤矿、非煤矿山及尾矿库、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道路交通、特种设备、建筑工地、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重要场所的安全管理。加强护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十二五”期间要组建“朔城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加强对食品药品的市场管理。要建立健全各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值班工作,加大督查力度,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第十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十二五”期间,是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政府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打造勤政、廉洁、务实、高效 政府,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增强公信力、执行力、亲民力。加快推进依法治区进程,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全面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着眼增强落实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能力,强化政府部门责任意识,深化效能建设,确保政令畅通。
——深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为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中央启动实施了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转变政府职能上,围绕转变乡镇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切实解决乡镇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等问题,积极为乡镇转变职能创造条件,搞好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
——全面落实问责制度,完善绩效奖惩激励机制,促进工作落实,努力推动机关工作提速、效率提高、形象提升。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观念,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民意,体察民情,始终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千方百计解决好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抓住建设我省资源型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发展机遇,按照“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优势,围绕“实施扩权强县,选择发展基础好的县,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推进政府体制改革,促进我区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各级领导干部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清正廉洁,自觉反腐倡廉,拒腐防变。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反腐倡廉方针和工作部署,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之风,坚持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全区上下要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这个主题,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强化人大民主监督、政协参政议政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树立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高昂的斗志、奋发的干劲、务实的作风,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为建设新基地新优势新朔州,打造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城,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往期动态
  • 金科中央金街继商业示范街开街后成为开县市民关注的焦点,3月金街开启“我为金街代言”形象大使全城招募活动,让金街再次成为全城谈论热点。本次代言活动金科采取全城招募形式,将在全城不同年龄阶段、行业招募100名金街代言人,最终我部经过筛选其形......
    楼盘动态 2014-09-23 12:00:07
免责声明:楼盘信息由开发商提供,最终以政府部门登记备案为准,请谨慎核查,如该楼盘信息有误,您可以投诉:4008180066 转 017942(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8:00)
楼盘网产品使用意见反馈
创建时间:2024-04-17
感谢您对楼盘网的支持与关注,请将您遇到的问题或者建议反馈给我们,我们虚心接受您最诚挚的意见和建议。

反馈内容*

联系方式